首 页
研究会简介
公学始祖文翁
文翁研究集
文翁故里考
文翁功绩赞
文翁故事选
文翁后人榜
互动平台
联系方式
活动剪影
成果列举
话说文翁
网站名称:文翁研究会
联 系 人:菲菲
电子邮箱:wang_5488@126.com
联系电话:0551-65317156
联系传真: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
网站首页 >> 文翁研究集 >> 话说文翁
公学始祖话文翁

汪照亮


一、《汉书》留名功千秋


  中国第一所公学校名是什么?何时何地何人创办?第一任校长是谁?以下并非人人皆知的史实,可以帮助你解开一连串的问号——
  校名“石室精舍”,后曰“文翁石室”;
  校史:公元前141年创办,距今2148年;已有研究认为,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官办公学;
  创办人::文翁(公元前156-101),姓文名党字仲翁;时任蜀郡守,文翁是当时百姓对他的敬称),出生于今安徽省舒城县原枫香树乡县春秋乡枫香树文家冲;
  第一任校长:文翁。
  旧址: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校内。
  有关石室精舍创办人文翁的史料,汉班固《汉书•循吏传》、《汉书•地理传》和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均有记载:
  文翁,庐江舒(今安徽舒城枫香树街)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明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历,遣诣京师,授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吏以遣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 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
  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饥,贵慕权势。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由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
                                                                       《汉书•地理志》
  孝文帝末年,以庐江(当初舒城属庐江郡)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遗隽遣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因皆立文学,因翁倡其教,蜀为之始也。
  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在城南。
                                                                       《华阳国志•蜀志》


二、文翁故里文家冲


  笔者少时家居文翁故里,常听左邻右舍的老人骄傲地提到文翁的名字。最近15年,出于研究需要,常来往文翁故里,接触文氏后人,踏访文氏宗祠遗迹,寻觅文翁墓地,搜集相关资料。
  文翁出现在今安徽省舒城县枫香树文家冲。它位于万佛湖东侧,在万佛山和西汤池两个著名旅游景点附近,距舒城县城关镇20多公里。清人黄瑞鳌《文翁庄记》称“文翁庄在邑南,相传今文家冲也。”此文又曰:“文家冲有文翁祠,即翁当年山庄遗址也。翁之子孙世居此山。”《舒城县志》收录的一首诗云:“去城五十五,文翁读书庄”。此“城”所指当为汉时庐江郡府所在地。
  文家冲街道中段有文翁祠遗址。当地年龄在50岁上下的村民均有印象。据当地老人介绍,文翁祠至清光绪年间依旧巍然,斗拱翘角大屋顶,建筑宏伟,大门上方有簪缨四道,大殿内设祭坛。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为枫香树粮站所用,如今旧貌皆无,仅在几处墙角寻觅到几块古砖石条。唯一幸存的是镌有“文氏宗祠”四个大字的石匾。据说是文革中被村民偷偷埋于地下才留下的。
  近年来考证,文翁少时读私塾的地方,即现舒城县汤池镇白石村云峰庵(现已无存)。这与《汉书•循吏列传》篇首所称文翁“少好学、通春秋”是否有吻合相应之点?现在,舒城县原春秋乡村民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秦焚书祸及乡里,一书生嗜书如命,怀抱数书匿于屋中,旋而人书俱焚,但见其身下仍存一完书,乃《春秋》也。时人惊叹不已,遂以春秋为地名,以志纪念。
  文翁56岁寿终后,由长子偕母扶灵辗转数月归里。其后,长子便永居文家冲与日作息,繁衍后代。在文家冲,笔者看到了文氏后人修订的《文氏宗谱》。谱载文翁祖籍在今山西代县一带。据传文氏宗祠大门曾贴有对联:雁门家声远,化蜀泽世长。《文氏宗谱》文姓世系均以文翁为始祖。自称为文翁75代孙的离休老教师文良科曾于1947年主笔五修此谱。2006年,80岁的文老又主笔六修此谱。在文家冲村老支书文循余家中,笔者还见到了他收藏的清嘉庆年间修的宗谱。
  文翁在蜀地育有三子,另两子仍留在四川。《四川通志》载,宋各州县进士名家中,有48人为文氏后裔,其中文天祥为文氏第50代孙。文天祥曾曰:“予家本石室,盖无可疑。”
  文翁墓地在原寨冲村(现华盖村)小学附近一处叫象形地的山坡上。据说民国初年,墓地上还可以看到2米多高的石碑。现在墓碑不知去向,唯见两三松柏掩映下长满青草的坟茔。


三、蓉城文翁传颂多


  文翁大半生是在蜀地度过的。2005年5月,笔者在四川成都谒访文翁各处遗迹,不禁感慨系之。
  史载,文翁自汉景帝刘启派往成都任蜀郡太守之后,“不恋家产、不恋故土”,把整个身心献给了蜀地。他续修都江堰,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并倾力办学为国育才,在当地老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汉书•循吏传》记曰:“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在都江堰二王庙内我拜谒了文翁的塑像,但见文翁盘膝危坐,手展竹简,长裳峨冠,面目和善。另外,都江堰还有一尊与孔明相对的文翁站像。
  在四川省博物馆内,存有一方在成都市北郊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刻《文翁传经图》。这幅珍贵的砖刻再现了石室教学的情景:一师讲学,六生听课,讲学者当为文翁。
  成都市博物馆还保存了一幅难得的民国时期石室中学校门照片,门楣端挂着文翁的大幅画像。
  此外,四川省和成都市图书室还珍藏着汉以来各种典籍中记载文翁的文本,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吟诵石室褒扬文翁的诗文汇编以及当代研究文翁石室的著作。其中历代文人墨客专为文翁吟诗作赋的就有卢照邻、岑参、王维、杜甫、欧阳修、范仲淹和宋祁等。
  自东汉之后,各地因庙设学、庙学合一,文庙如雨后春笋,至清嘉庆年间,全国共有各级文庙1700余座。现在四川仍有不少地方有这样的文庙旧址。据专家云,文庙自东汉而兴,除了讲学祭祀纪念孔子外,也有追思文翁之意味。现在的成都市繁华街道,有文翁路、文庙前街、文庙后街、文庙东街之名。闻名遐迩的文翁石室故址就坐落在原文庙大成殿处。
  最令人感叹的是,成都文家场镇还有一所文翁实验学校(文翁书院)。1997年9月,当地的文家中学和文家中心小学合并成立了这所学校。近10年来,这所学校力倡文翁平民教育思想,每周开设二节国学校本课程,在当地颇有影响。可以说,自东汉至今,文翁一直活在巴蜀老百姓的心中。


四、文翁石室读文翁


  在成都,笔者先后三访位于成都市文庙前街西头北侧的石室中学,拜见了文翁研究学者徐敦忠老先生,并实地考察了被称为中国教育“活化石”的文翁石室。
  公元前141年,文翁任蜀郡太守,创办了石室精舍,并亲自担任校长。2000多年前的石室精舍,经过历代战乱,多次毁坏,多次重修,仍保留了一部分校舍。现存的文翁石室匾额系清四川总督蒋攸铦书写,悬于校门上方;进门之后,可见园中一汉玉石碑,“汉文翁石室”碑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写。入室观之,部分石砌教室讲堂形制如初。据介绍,旧时石室精舍,为避免火灾毁坏竹简、镰帛书籍,全部选用汉白玉或花岗岩作建筑材料建成校舍,石室也由此得名。
  文翁创办石室精舍之时,正是他到任后最艰难的时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他一方面举力续修都江堰,解决百姓生产、生活的水源问题;一方面“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乃决定引进中原先进文化,创办学校培养当地人才。当时蜀郡仅辖15个贫困落后的县,财政短缺,战乱迭起。文翁高瞻远睹,力排众议,克难办学,并亲自兼任校长,亲自规划校舍,亲自拟定招生、教学标准。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文翁石室精舍在办学上有以下几个在今天看来仍有研究、借鉴价值的特点:
  在校舍建筑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优化教育环境”和“勤俭办学”的思想和理念。以石建校,安全为上,一是防火伤人毁书;二是就地取材少花经费。
  在师资方面,文翁把郡级机关的开支节省下来,拨出经费,用于选派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到京城长安“受业博士”,进行系统的进修培训,然后回来当教师。史料记载说,当时文翁曾从郡县小吏中优选18人到长安“受业博士”。由此可见,文翁在当时就有了“教育优先,师资为本”的先进思想。我们完全可以推定,石室精舍产生了中国第一批专职教师。
  在招生上,坚持“开敏有材者”,即在市区和郡县挑选思维敏捷、智力优秀的人,即使你出身贫民,只要有才华,即可招之入学。这正是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理念,和我们今天倡导的“教育公平”思想是一致的。宋欧阳修曾考证当时石室精舍学子不少于109人。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平民百姓子女,也有少数富人在学校办出名声后,出钱赞助,好让自己子女获得享受教育的机会,很像现在扩招生和择校生形式。
  在教学上,既重视传授传统的儒家经典和汉代的德育及官务政事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文翁经常把一些优秀生带在身边一同巡视、考察,一同出入官府参与政事。
  在学生出路上,石室精舍的学生毕业后均量才安置,大多充任郡县官吏,部分任主管教育文化的乡官。
  更值得称道的是文翁在石室精舍的班级制、规模化、正规化办学尝试。如有固定教材,有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六七个人一个教室的超“小化班”教学;如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相结合;如建立讲学制度,凡选入学校学而优者,免除赋税徭役。当时,像这样的公立学校办学体制,在京城长安都是没有的。
  文翁石室在办了10余年后,声誉鹊起。他不仅培养了司马相如、王褒等出类拔萃的名人,而且向地方输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尊师重教的一代新风,找到了改变一方面貌的根本。“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办学改变了蜀地人民的精神风貌,使蜀地教育文化水平一跃能与齐鲁发达地区相比。正因为如此,西汉、东汉两个皇帝汉景帝、汉武帝曾先后诏书天下,效法文翁办学。汉景帝专颁嘉奖令,号召“天下郡国皆立文学”,汉武帝也在全国推广文翁办学经验,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当地老百姓在文翁逝世后建祠瞻仰,祭礼不绝,更能说明文翁石室教化的巨大影响。
  置身于闻名遐迩的石室中学,在文翁石室旧址流连,睹物思人,观流溯源,不仅使人生发崇敬之情,而且会引起更多的思考。


五、公祭毋忘汉文翁


  安徽舒城,人杰地灵。文翁生于兹,长于兹,学于兹,归于兹。两千多年来,舒人皖人一直传颂着文翁的美名。现在,舒城县城飞霞公园,有一座文翁石雕像。六安市文化广场上矗立的12尊皖西历代名人雕像,文翁列于其中。安徽合肥最近评出皖籍历代文化百星榜,以历史年代为序,文翁在管子、老子、庄子之后。文翁故里文家冲所在的枫香树镇,现有以文翁命名的小学、中学。多年来,安徽省及舒城县一批热心人士和在京沪工作的几位皖籍学者、专家何劲松、王家斌、艾煊、欧远方、孙德玉以及台湾诗界名人钟鼎文等倾心于文翁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安徽文化史》、《可爱的安徽》、《教坛古今》等皖版史志书籍均列有文翁的章节或条目。《安徽日报》、《新安晚报》也曾刊发过评介文翁的文章。2006年底,筹备多年的文翁研究会在舒城宣告成立,首批会员来自全国各地,达60余人;研究会目前正在筹备网站、出版文翁研究专集,筹建文翁史料展室。文翁研究正逢盛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但从总体上看,文翁研究在安徽无论是广度、深度、热度、厚度、高度,都还不够,尤其是较之四川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少学者认为,文翁作为中国公学始祖,其影响不仅是西汉、东汉,而且绵延其后的各个年代,直至今天。文翁的历史贡献,不仅是教化蜀地,而且泽被中华;不仅是兴教兴学,而且兴蜀兴邦。文翁,不只是舒城的、成都的,也是安徽的,更是中国的,乃至世界的。
  因此,我们不仅应当像研究安徽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一样研究文翁,而且还应把文翁列入安徽、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第一方阵”、甚至屈指可数的人物来研究。
  笔者认为,当今及今后一段时期,文翁研究应当走民间和政府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路子,在理论研究、皖蜀交流、公众纪念等三个层面上有所作为:
  ——组织一批热心人士系统研究文翁一生的贡献,编写一部有份量的皖版文翁史书。
  ——组织皖蜀两地专家考察、交流、研讨活动,让蓉城人民走进文翁故里安徽舒城,让文翁从舒城从安徽再次走进成都走进四川,让舒城让安徽人民尤其教育工作者走进成都走进石室。
  ——无论从何角度看,在安徽在中国业已开展的不同层面、不同规格的祭典活动中,文翁是不可缺位的。笔者想,祭典可先在文翁诞生地、求学地、魂归地舒城和文翁办学地成都两地小规模地进行,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扩大升格为由政府主办的公祭大典。
                                                             2007年6月发表于《教育文汇》

文翁研究会 © 版权所有 2011您是第 479206 位访问者
联系人:菲菲  电话:0551-65317156  邮箱:wang_5488@126.com邮编:230088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