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会简介
公学始祖文翁
文翁研究集
文翁故里考
文翁功绩赞
文翁故事选
文翁后人榜
互动平台
联系方式
活动剪影
成果列举
话说文翁
网站名称:文翁研究会
联 系 人:菲菲
电子邮箱:wang_5488@126.com
联系电话:0551-65317156
联系传真: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
网站首页 >> 文翁研究集 >> 成果列举
文翁家在何处

——兼谈文翁家世
徐敦忠

    文翁创立石室精舍,学于鸿蒙,开中华办学先河,是中国公学始祖。泽被后世,千秋德馨。
    对于这样一位彪炳史册的文翁,他的家在何处?从古至今,似乎都有争议,都还是个问题。《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郡守,守湔江口,灌溉郫繁田千七百倾。”这里有两个说法,一是说文翁是“庐江舒人”,一是说文翁是“庐江人”。在今天,四川某高级研究机构在《蜀学记》一文中写道:“文翁(今安徽庐江县人)兴学,相如为师”。安徽省庐江县曾派代表团来访问我,明确表示:“文翁是庐江人。”希望我支持。而安徽省舒城县亦多次派代表访问我,明确表示:“文翁是舒城县人。”综上所述,文翁家在何处?文翁究竟是庐江人还是舒城人?此问题显然不能回避,的确值得研究。
    我认为,这个问题看似很复杂,其实很简单,文翁就是安徽省舒城县人。
首先,从史籍来看。《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的记载更为准确些。《汉书•循吏列传•文翁传》的作者为班固。班固,字孟坚,东汉初期的史学家,生于公元32年,卒于公元92年。他写作《汉书》历时二十余年,成书的年代距文翁生活的年代不足二百年。而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则在东晋时期穆帝永和四年至十一年(公元348—355)之间,距文翁生活的年代有五百多年,距班固写作《汉书》的年代也有近三百年。两者相较,班固《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
    其实,只要稍作分析,就会发现班固与常璩的说法其差异也不是很大。西汉初年,全国的行政区划沿用秦朝的体制。即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庐江为郡,与舒县的关系是隶属关系。《汉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县十二:舒、居巢、龙舒、临湖、雩娄、枞阳、寻阳、襄安、潜、皖、湖陵邑、松兹。”常璩《华阳国志》所称“庐江文翁”,应理解为庐江郡之文翁;而班固《汉书•循史传》所称“文翁庐江舒人”,应理解为文翁是庐江舒县人。
    在史籍方面,认定文翁为安徽舒城人的为数不少。明代《成都日志•天启成都府志•名宦》明确记载:“汉,文翁,名党,舒城人。”《成都日志•总志•专志•名宦纪略》记载:“汉文翁,《通志》载,‘名党,舒城人’。”清朝康熙、嘉庆及光绪时期编修的《舒城县志》均记载文翁为舒城县人。如光绪版的《舒城县志》更将文翁定为《县志名臣》之一,称:“文翁,名党,字仲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清康熙癸未年知县张杰在康熙癸亥版《舒城县志•序》中明述了舒城历史上的文翁、周瑜和李公麟三位名人:“人物之以科第显者,无论也。其卓荦如文翁,武功有公瑾,文章有公麟,诸昆季生其后者,即不能积薪居上,当勉为大雅嗣音也,则其志可以为士范。”清雍正年间舒城训导佘汝霖在辛亥《舒城县志•序》中同样以舒城历史上的文翁、周瑜、李公麟为骄傲:“舒虽蕞尔,其山川灵秀,人物粹精,将见贤哲挺生,勋名树立,俾史册辉煌,先后相望,庶不愧为文翁、公瑾、龙眠三李之乡。”清嘉庆丙寅年舒城知县在《舒城县志•序》中同样详述舒城历史上的文翁等名人:“又念吾蜀被文翁之化,而文翁为舒城之伟人,兴教劝学,继往开来视周公瑾、李伯时辈,其流风余韵尤系人思。”清史部考功稽勋司主事加四级邑人王元庆在《续修舒城县志•序》中亦为舒城文翁等历史名人而慨叹:“伟人代起,吏治若文翁、朱邑,武功若周瑜,文学若李公麟辈,文章勋业,彪炳史册。”而清代县知事万祖更是惊叹舒城“安得有文翁、朱邑,为之兴农,蒸蒸盛治,以发邑乘之光,而焕名贤之绩行也。”
    除上述史籍外,一些国内权威著作亦明确认定安徽舒城是文翁故里。《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卷二1360页载:“文翁,汉庐江舒人。”《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印本1989年版)1732页载:“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0卷第439页载:“舒城,是公学始祖文翁、三国名将周瑜、宋画第一人李公麟的故里。”由现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作序的《走进安徽》一书第121页介绍舒城:“舒城是西汉羹颉候刘信、三国名将周瑜、公学始祖文翁、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的故里。”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上述所引用的史籍和著作中,对于文翁家在何处,或称“舒人”、“舒县人”,或称“舒城县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舒县源于春秋以前的古群舒国。《安徽省志•建制沿革志》记载:“舒县,县原名于古群舒国。舒国原为东夷集团南下江淮地区的氏族方国。春秋时期以前,对大别山以东地区氏族方国统称为舒。••••••当楚国势力北向东移时,兼并了江淮地区不少小国,有的成为附庸。舒国是群舒中的大国,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左传》僖三年(公元前657年)“徐人取舒”。《辞源》第三册2599页关于“舒”的词条解释是:“春秋国名,为徐所灭••••••《诗•鲁颂•閟公》‘戎秋是膺,荆舒是惩’”。舒亡后,楚又封作附庸。《康熙字典》解释“舒”:“又国名。《诗•鲁颂》:‘荆舒是惩’。《疏》:‘舒,楚之与国。’”《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后闻阖庐弑王而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喜伐楚,拔舒,遂禽故吴二将军。”由此可见,舒县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群舒国。西汉王朝于公元前203年设置舒县。发展到东汉、三国时期(汉献帝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十月)舒县撤销,并入六安县。西晋舒县恢复建设。南朝梁(公元502年)舒县撤销。唐开元二十三年设置舒城县延续至今。《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舒城县,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分合肥、庐江二县置。”说明唐建置舒城县是划入合肥、庐江二县各一部分而成的。宋王象之编撰的《舆地纪要》,把舒县的历史传承说得清清楚楚。该书第四十五卷庐州沿革“舒城”词条引《元和郡县志》:“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舒城置舒城县。”《辞源》关于“舒城”词条:“舒城,县名,属安徽省,春秋时舒庸、舒鸠诸国地。汉置舒县,三国时废。唐开元间复置舒城县,属庐州府,历代相因。”关于“舒县”、“舒城”的历史沿革,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更为明确、具体:“舒城为古舒县”,“舒城县,取古舒县城名”。
    其次,从家谱看来,文翁为安徽省舒城县人,更是确定无疑。家谱,是记载一个家庭发展历史的重要物证,是最能证明一个人出生地的重要证据。文氏家谱曾六修宗谱。在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文氏七十二世孙模成、栋成所写的《五修宗谱序》中,充分阐述了修宗谱的重要性。序中写道:“世所谓继述者,继其志焉已耳,述其事焉已耳。为人学者不能为国家树,而要为家庭立。国家树,表忠扬教;家庭立,志美流芳。由此观之,继先人之志,述先人为事,宜急也。我族宗谱,自明季张李两贼扰乱残缺。幸于清代嘉庆丙子年,先祖腾宵公等创修,至民国戊午四修,今已满三十年矣。欧阳氏有云,三十年不修,即为不孝亲。所以天下自欧苏始,家家户户,重于谱也。何则?观谱者孝弟之心可已油然生矣。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见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尊卑有别,昭穆攸分。无谱者,亲尽则情尽,明明一人衣裔,途人相视,则喜不庆,则忧不弔,则忘其水源木本之思,断绝收族敬宗之念。故重谱之由也。先祖辈重谱于前,存能不继志于后也。”所以,去岁倡修谱牒,合族全体赞成,共襄善举。有人缮稿者,有人校阅者,各尽义务,不取分文,终于告竣。公元二零零三年,文氏六修宗谱,在其序中写道:“谱牒,本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它以家庭为中心,按血统关系,把本系统内每个成员的生死、婚嫁、事业、子嗣、坟茔,以表格加叙述的形式记录入册。卷轶繁多,记录详实,繁杂而浩大;它起于三代,记于《史记》,源远而流长。在世界各国中,是中国的独创;在五十六民族中,是汉族的专有。原来还是帝王、高官、大户的骄傲,后来才传入平民人家。虽然它不列于经史子籍,但毫无疑问,它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页。它蕴藏我国民间的历史长卷。本县《文氏宗谱》,起于汉朝文帝、景帝、武帝时代的一世祖文必达, 二世祖文翁,历经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传至今岁,已有两千一百八十二年,已见第八十代孙。它的历史之长,全县仅有;保存完整,本域唯一。想我舒城县志,能见到唯有光绪一版,据说明代有志,却漂流美国,宋代的就没有听说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氏宗谱》的保存,是对我县地方历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补充。”
    文氏宗谱,虽曾六修,因明末张李扰乱,现可考者,先后有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修编的《文氏宗谱》、有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修编的《文氏宗谱》、有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修编的《文氏宗谱》。十分可贵的是,第七十三代子孙文循余保存有完整的民国三十六年修编的《文氏宗谱》。
根据《文氏宗谱》记载,文翁的父亲叫文必达,在西汉初年从雁门关迁居舒城,育有二子,长子文乡,次子文党。“党”即文翁的名,“仲翁”为文翁的字。清嘉庆二十一年修编的《文氏宗谱•世系源流总序》说:“予家有两汉自必达公迁舒,即为在舒者之始祖也。必达公生二子,长讳乡,生子强,强迁湖广。次讳党,字仲翁。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清嘉庆二十一年修编的《文氏宗谱》绘有文翁画像,並配以《赞》,曰:“功高鱼凫,里近龙眠。振尼山铎,启浃水贤。循吏为最,配享宜先。声称赫赫,瓜瓞绵绵。”鱼凫是周代蜀第三个王,传说他在湔山(今四川都江堰内)打猎时得道成仙,蜀人在湔山修了祠堂纪念他。而“龙眠”是指舒城县的龙眠山。在黄瑞鳌的《文翁庄记》一文中,说:“西汉循吏,治行卓卓者六人,班氏选次各载其里居。而文翁、朱邑,皆以庐江舒人称。考汉文景时,舒属庐江郡,而文翁与邑固舒产也。余幼读其传,慕其为政,不敢必躬履其地也。及筮仕于舒,窃私喜曰,三代而下,惟汉治为近古。西京循吏有六,舒出者二。舒之人材,于斯为盛。宜其流风余韵,沾被于龙眠、鹿起之区,人文炳蔚,立帜淮南,风俗原朴,媲美中州。二公之德化,岂徒见于蜀郡、桐乡而已哉。”这些,都证明文翁是舒城人无疑。
舒城县文家冲是文翁的出生地。文家冲位于舒城县西南二十公里左右,是一条绵延数里的山冲。这里,山明水秀,芳草萋萋,两千多年来一直聚居着文翁后裔,故村名叫“文冲村”。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记载:“县南五十里文家冲,相传为文翁故里。”文家冲,现为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
    文冲村鹊尾溪边的文翁庄是文翁出生和读书的地方。庄因文翁而为世人所敬仰,《在文氏倡修宗谱序》一文中,作者眼中的文翁庄乃“宇宙中一大观”。他写道:“文氏为吾舒旧族。自西汉文翁讳党教化西蜀,比于齐鲁,德深蜀道,品重淮南。故邑南文翁庄,迄今二千余年,望其气纷纷郁郁,俨若武陵别有天地,登其堂,谒其庙,松柏掩映,銅鼓整齐,巍巍乎诚宇宙中一大观也。”
    但是,随着岁月流逝,文翁庄自西汉以来也是兴兴废废,终究延续下来。《文氏宗谱•文翁庄记》说:“文翁庄,在吾邑之西北,汉文翁所尝读书处也。千余年来,兴废不一。至于委诸榛莽,辟为町畦,而其名尚著于天下,以翁重也。《汉书•循吏传》谓翁庐江之舒人也。吾邑在秦秋为舒国,汉以属庐江,省而称舒,亦称龙舒。其地故与安庆合,而此庄实在吾邑,翁之生长于是,有足征者。有志乃系翁于安庆,误矣。抑吾观班氏所撰,次于赵广汉张敞王曾之徒,皆抑扬往复,历数其聪明幹略。乃为翁传,惟载遣张叔等受业京师,与修起学宫于成都,以招县下之子弟,而其他若在所略者。彼孟坚推称之旨微矣。三代盛时,天子诸侯莫不以兴学育才为首务。其季也,鲁称秉礼泮宫之作,犹待于僖公,僖公作之,而颂为盛世。在王畿之内,学校废弛,诗人伤焉,佻达之刺,显著于风,则其人才之不古若也,又职是故矣。自翁以建学倡于蜀,其子弟蒸蒸向上,既一变乎僻陋之区,其后天子益重儒术,诏郡国增置学宫,而汉之儒者,以次挺生,彬彬称盛焉。嗟乎!稽古制,崇经学,移风而易俗,发迩而见远,翁诚知治之本哉!要非善读书者,其孰能之。尝试从邑之长老询得其处,观其遗址,肃然而拜,不知其涕之出也。古之名贤,遇其一器一物,与夫偶一经行之踪,犹相与摩挲凭弔,不啻九泉之可作。况生其邑里,获其呻佔起处之地者乎!惜也,名则犹存,而庄废之久,榛莽之所蒙翳,町畦之所汨乱,更数百年将无复知其处者。盖吾邑之典章文物,浸寻磨灭,大抵然矣。张文潜曰,在位有善人,不知其乡之有善人之化民易。程泰之亦云,择儒先之望实素孚者,洁祠奉之,以生其慕,则劝率易入。未求善于吾乡,翁固其人也。因其遗址,廓然新之,以耸吾民之耳目,劝率之道,宁复有加于此者。此今之循吏所有事也。余不能无厚望云。”
    文翁庄在“廓然新之”之后,果然焕然一新,面貌迥异。清嘉庆二十一年黄凤阳在《文氏续修族谱序》一文中,对文翁庄的庄严肃穆有非常生动的描述。他写道,明之初年,先人来舒卜宅于翁文庄右,其与文氏衡宇相望。少年时从郁斋夫子肄学于其家庙,即汉代所传文翁读书庄,“余也生于斯,长于斯,巍然者其堂构耶,灿然者其丹艧耶,秩然者其典物耶,俨然赫然者其翁之灵爽式凭耶。左昭右穆,烺烺皇皇,琴瑟中彝,形声俱古,冠裳之地,人文之薮也。尝试生故墟,周览乔木耸然特立者,左横峻岑,右峙崇峦,中环两峰之间,惟翁之书庄峥嵘特树至于空谷之中。窃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树林兮阴翳,列屋间居,山开旷望,烟火万千,鸡犬桑麻,子孙杂处,农者耕,士者读,熏华代有,赫赫照人,安土重迁,本支百世。讵非先贤之敝庐斯在其所,贻谋者至深且远哉。”而黄瑞鳌所写的《文翁庄记》,对文翁庄的描述,则显得古朴典雅。他写道:“于是命仆夫问道而往。空谷之中,苍苍云树,古庙岿然。古山中人曰,此文翁祠,即翁当年山庄遗址也。翁之子孙,世居此山,闻余至,有来迎者,爰指其祠,灵爽式凭,仪型斯在。竭拜之下,肃然敬生。夙夕向往之私,于焉大尉矣。”清嘉庆时期夏吟有一首歌咏文翁庄的诗:“汉代遗庄存,秋深策骞来。断堤罾没浦,废寺碣生苔。文教移民俗,循吏重良才。斜阳间怅望,壮志惜成灰。”
    文翁在文冲树鹊尾溪边逐渐成长起来。由于好学博识,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被西汉景帝任命为蜀郡守。翁之治蜀,开学校以诗书教人,澡熨故俗,长长少少,亲亲尊尊,百姓顺赖。不唯为此,在他到任之初,即在李冰开凿离堆、兴修都江堰的基础上,穿湔江口,开蒲阳河,扩大灌溉数万亩良田,真正关心老百姓,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去年,我在彭州还看到文翁所修这条大渠,水源充足,滔滔滚滚,日夜奔流不息,使彭州、新繁一带千里平畴,禾黍离离,水旱从人,年年丰收。彭州有个镇,名曰“思文镇”,即为思念、纪念文翁之意。同时,文翁也时刻惦念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舒城家乡人民。舒城县春秋乡枫香树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文翁的故事。“南方出版社”出版的《舒城民间故事》一书,便收集了《文翁传说》。该传说记述了文翁在四川做蜀郡太守时将舒城板栗引种到四川,将四川油茶树引种家乡舒城的故事。
    文翁做蜀郡太守,创立石室,学开鸿蒙,呕心沥血,蜀地大化,他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四川人民。《汉书•循吏列传》说:“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礼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我研究文翁石室多年,文翁“终于蜀”后,他葬于何地,一直弄不明白,《循吏列传》只说“吏民为立祠堂”,但“祠堂”,远非灵柩。近读《文氏宗谱》,眼前才豁然开朗。《文氏宗谱•世系源流总序》说:“仲翁公生子三,长士宏,次士道,三士廉。道、廉咸博士弟子,留居于蜀。五经博士士宏舆柩归里。”这就是说文翁在四川去世后,他的次子文士道,三子文士廉,留在四川。而长子五经博士文士宏则扶柩车载回归家乡安徽省舒城县文家冲。古时,巴蜀乃四塞之国,四周高山,矗立云霄,道路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郡距安徽舒城有数千里之遥,车载灵柩,颠颠簸簸,涉水跋山,没有数月,难以抵达。文翁长子文士宏,不畏艰难,克尽孝道,终于扶柩回归舒城,真是不容易呵!文士宏堪为人子之楷模,千秋之典范。文翁灵柩回归舒城后,与其夫人合葬于舒城县春秋乡寨冲的象形地(子午兼任丙)。据《文氏宗谱卷三•渊源世系图》记载:“公卒于武帝三十九年已卯十月十一日子时。”文翁夫人“经讳树德公长女,生同庚,十月十五日子时••••••卒于武帝四十二年壬午三月十三日酉时。公妣合葬于寨冲象形子午兼壬丙。有碑。”文翁墓至今完好,有墓碑。
    古人说:“君子之译,五世而斩。”意思是说,一些当大官的,过不了几代,子孙不争气,便衰微了。这在多数情况下的确是这样。但是,以诗礼传家、大德积善的文翁,却很有些不同。《文氏宗谱•文氏重修宗谱序》说:“古来世家大族,末分然皆如萤火,一明而即灭。惟有功于名教者,其流泽殆如大江之水,源远而流长,深山之木,根深而叶茂。孔子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模范当时,师表后世,故曲阜孔氏,累叶勿衰。曾子传孔子之道,以淑后人,故南丰曾氏,代称望族。朱子注孔子之书,以正后学,故紫阳朱氏,世号名家。推原其故,皆以其先有功于名教也。舒邑文氏之祖,史册载有党公。党公,汉蜀郡太守也。蜀古为西戎地,圣教不通,其俗鄙陋。党公为之立学校,讲礼仪,俾野蛮之地,一变而为文化之区,其功岂在孔、曾、朱下乎!古云,明德之后,必有达人。故文氏至宋,贤相则有彦伯,忠贞则有天祥。迄明复有三俊公者,以进士官任上虞县,历播政声。独清以外夷入主中华,为圣贤所不与,凡属圣贤之后者,俱无大贵,文氏在清,貂珥簪缨,略逊前叶,有来由也。”清嘉庆二十一年沈光大所撰《文氏宗谱序》说:“龙舒多望族,惟文为最。盖溯其源流,考其世德,则无有出其右者焉。文氏迁舒,始于汉文帝时,肇基必达公,济美仲翁公,地以人传,文家冲与文翁庄,因以并著。由汉晋唐宋迄今二千余年,子姓环居,世守不易,源流何远也。文翁生长于舒,布政于蜀,教化浃洽,易俗移风,舒与蜀各立庙崇祀,史策备祥志之,世德何厚也。嗣后,宋有文同公,举博学宏词,襟怀潇洒,拟以晴云秋月。明有三俊公,登万历进士,意气慷慨,颂为附凤攀龙。他如名列胶痒,蜚声黉序者,炳炳烺烺,不可胜数,非皆文翁之厚泽深仁,有以佑启者欤!”
    考文氏一族,西汉文比达自雁门迁舒,即在舒者之始祖。必达公生子二,长諱乡,生子强,迁湖广。次讳党,守仲翁,终于蜀后,长子文士宏扶柩回归舒城,次子文士道、三子文士廉留居于蜀。又据清嘉庆二十一年翰林院许先开所撰《文氏宗谱序》记载:文氏自西汉文翁以来,“至今苗裔最盛,迁闽浙者有人,迁陕川者有人,迁桐怀霍六者有人。各房散布占籍他省,亦几过半。”综上所述,文氏后裔,先后散布在湖广、在闽浙、在川陕,在安徽,分布地域相当广阔。近二十年前,我在成都石室中学工作时,我还接待过一个港澳及海外文氏家族代表团。可见文氏苗裔之盛。即以四川为例,成都附近的温江县(现成都市温江区)就是文翁后裔聚居之地,距市中心约十公里有个文家场,场名就因文翁而命名的。大约十年前,文家场办了个文翁中学,因校名是否侵权而与石室中学发生争执,最后因我说明原委此事才算了结。除温江外,梓潼、盐亭、资阳一带都有文氏后裔。在资阳,在五代唐庄宗时有个叫文时的因从征南唐从四川去了江西,在江西的这一支出了名相文天祥。文天祥撰写的《跋李氏族谱》一文中说“予家本石室,盖无可疑。”在梓潼,出了文同。据《宋史•文苑本传》载:“文同,守与可。梓州梓潼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文同襟怀洒落,尤善画竹。陆游在《嘉祐观壁间文湖州墨竹》一诗中写道:“石室先生笔有神,我来拂拭一酸辛,”“惯阅冰霜元耐久,耻随儿女更争春。纷纷可笑空摹拟,尔辈毫端万科尘。”文同历官邛州、洋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死,人称文湖州。在温江,出了文谷,《十国春秋后蜀本传》说他“成都温江人,笃学博闻,以词彰显于世。事后主,历官员外郎、侍郎,山南道节度判官。”从《四川通志》所列宋代各州县进士名单中,有48为文氏后裔。
在《文氏宗谱》卷一列有四位文翁最杰出的后裔,并配有遗像和赞。他们是与可公、彦博公、天祥公、三俊公。卷一还载有文翁后裔文偱舟照片,他在一九八七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为检查员。在与可公、彦博公、天祥公、三俊公遗像和赞之前,有《像赞引》一文:“遥遥百世,先人遗像,无从得亲。然其事实,载在史册,炳炳烺烺,诚为可稽。因想见其为人,以绘其像。俾后世子孙,仰而之思,起敬起孝,知先人之容貌辞气,庄严整肃,诚间世特生之贤哲也。”
    文与可,前已介绍,这里生平从略。《文氏宗谱》赞曰:“气宇轩昂,形神太古,一代名儒,千秋贤辅。经著康成,传高皇甫。秋月晴云,襟怀莫伍。”
    文彦博,字宽夫,宋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庆历末,为宰相。元祐五年致仕,封潞国公。《文氏宗谱》赞曰:“其如有容兮,恢宏雅度。闻其语言兮,德畜忠恕。身莅政事兮,总理庶务。雄才大略兮,丰姿可诉。”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官至江西安抚史。元军至,受命使元军谈判,被扣留。后脱险返回真州。端宗即位于福州,拜为右丞相,封信国公。募兵抗战,力图恢复,兵败被俘,不屈,作《正气歌》以见志。囚于燕京四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就义于柴市。著有《指南呤啸》等集。《文氏宗谱》载有《右丞相信国公少保天祥公节志》一文,曰:“贤哉丞相,耿介无私。言行赣直,懿德堪稽。时宋德衰,因作歌曰:‘飓风起兮海水飞,噫!文武尽兮火德微。鹰鹯相击兮靡所施,噫!鸿鹄欲举兮将安归,噫!櫂歌中流兮任所之,噫!独抱春秋兮莫我知,噫!’乃以皇冠退处燕京。时无丞相孛罗召见枢密院,天祥公入长楫。欲使跪,翁不屈。仰首而言曰:‘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翁精忠宋史以至于此,原求早死。’孛罗曰:‘汝谓有兴有废。且问盘古至今,几帝几王,一一为我言之。’翁曰:‘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吾非博学宏词,何暇泛论。’孛罗曰:‘汝不肯说废兴事。且道自古以来,曾有人臣将宗庙社稷与他国而复逃者乎?’翁曰:‘丞相岂以予为宰辅卖国与人而后去之耶?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必不去,去者非为卖国者也。予前日辞右相之命而使伯颜军前,被留不遣。已而贼臣献国,国亡之矣。吾职一死而已,何必多言!’孛罗恕命囚系于狱。其忠义见之于诗。作歌曰:‘元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义似汉王封齿日,忠为蜀将斩颜时。精神贯日华夷见,气节凌霜天地知。却恐吏臣编不到。老夫和泪写新诗。”此文为翰林学士王磬所撰。
    文天祥,《文氏宗谱》配有遗像和赞。其赞曰:“道配天地兮,盛德孔长。学贯古今兮,百世播扬。精忠匪懈兮,不事二王。成败取仁兮,惟我丞相。”
    文三俊,《文氏宗谱•世系源流总序》、《文氏宗谱•纂修宗谱序》、《文氏宗谱•文氏续修宗谱序》都曾述及。综合来说,文三俊,明神宗三十八年庚戌进士,知浙江上虞县,以循良称。致仕归。扣银三伯,重修宗祠,至瞻屋宇之辉煌,莫不仰其功德。又纂修宗谱,系自仲翁以下,近考远稽,原委毕贯。有遗像和赞。其赞曰:“英姿杰出,耸然时立。有志崇先,贻谋燕冀。宗祠续修,咸赖其力。宰守上虞,克称阙职。”
在文翁为蜀郡守的成都,他立学宫于成都市中,在城南。这所学校穿越历史风云,两千多年来,一直延续下来,弦歌不辍,现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中学。前年起,学校扩大,新建北湖校区,占地160多亩,建筑为汉代风格。现文庙校区和北湖校区均有文翁塑像。在成都温江区文家场建有文翁中学,亦有文翁塑像。在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亦有文翁塑像。
    在文翁家乡安徽省舒城县春秋乡文家冲,有文氏宗祠,建于汉,主要供奉文翁,毁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旧址改建为春秋乡枫香树粮站。现在,当地聚居着文翁七十三代至七十六代孙,现仍保持“文氏宗祠”石匾。春秋乡还建有文翁中学。此校为安徽省重点初级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校内建有文翁广场、文翁塑像、文翁亭等纪念设施。
    2000年舒城县成立文翁研究会,会长为原舒城师范学校校长汪照亮。该会专门进行文翁研究工作,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加强了与四川成都石室中学的联系,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
综合前述,无论从史籍、从家谱来看,大量事实证明,文翁确为安徽省舒城县人。文氏一族,大德积善,诗礼传家,声称赫赫,瓜瓞绵绵。

注:作者完稿于2012年10月

文翁研究会 © 版权所有 2011您是第 479174 位访问者
联系人:菲菲  电话:0551-65317156  邮箱:wang_5488@126.com邮编:230088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