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会简介
公学始祖文翁
文翁研究集
文翁故里考
文翁功绩赞
文翁故事选
文翁后人榜
互动平台
联系方式
活动剪影
成果列举
话说文翁
网站名称:文翁研究会
联 系 人:菲菲
电子邮箱:wang_5488@126.com
联系电话:0551-65317156
联系传真: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
网站首页 >> 文翁研究集 >> 成果列举
中国首创官学的大教育家——文翁及其支系序

文良科


    文翁党公字仲翁,生于汉文帝二十三年丁亥三月十四日午时(公元前156年),夫人经氏,生子三,长子士宏,次子士道,幼子士廉,均是博士弟子,留居于蜀,夫人生于公同庚,十月十五日子时,公卒于汉武帝三十九年己卯(公元前101年)十月十一日子时,在世56岁,汉景帝末年,以郡县察举为蜀郡守,卒于官任,妣卒于汉武帝四十二年,壬午三月十三日酉时,由长子土宏偕母扶柩还乡。
    据传说:离城五十五,文翁读书庄,即现在的白石村,原址云峰巷(现已不存在)。公妣合葬於寨冲象形地,子午兼壬丙向,即现在的寨冲小学坎下。(家谱 卷中有文翁木刻像)
    文翁在主持四川政务时,四川属我国西南边陲,文化很不发达,地僻陋,有蛮夷风,虽然早有都江堰建设,但很不畅流,农业生产很不发达。他在大力加强领导农业生产的同时,加修了都江堰。文翁从教育入手,来改变百姓的落后状况,他的得力措施之一,就是派有培养前途的低级官员到京城西安留学,为了解决这批学生的费用(包括生活费和给老师的报酬)不惜减少行政开支。大概可以肯定那时政府没有专项教育费用。学生学了几年回到四川,择优提拔为高级官员,“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苗子派往京城留学,为此培养人才,是从文翁开始的。在此之前政府官员是推举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从唐以后才有的。
    文翁的措施之二,是在成都办官学,亲自授课,校名叫蜀郡郡学,唐宋改为成都府学,元代改为书院,清代改为学校,即石室中学,沿用至今,现在是四川全省重点中学。这种学校有别于过去的私学,而是公立的。招选所属各县弟子来学习,郭沫若、李一氓少年时曾在此读过书。开始学习的人并不多,他又采取了许多奖励政策,首先是物质上的优待,如免除劳役;其次是从实践上加以培养锻炼,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文翁到各县去出巡,常把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带在身边,实习政事,上传下达,出入官府也非常随便,这样就扩大了影响。“县邑吏民见而望之,数年后争欲为官学弟子,富人至出钱而求之,由是大化”。史书说:“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从此以后,四川文风大盛,文翁之化也。
    文翁的贡献,不仅在于教育入手,发展了四川的文化,而且他所创办的是“官学”,结束了在此之前(包括孔夫子)只限于私人办学的历史。由于他的“官学”成效卓著,到汉武帝时,中央政府推广了文翁的办学经验,下令全国各郡县皆立官学,以发展教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文翁的父亲必达公,生于西汉孝惠帝二年戊申正月初二午时,卒于孝武帝五十四年甲午六月十三日亥时,夫人杨氏生于公同庚,二月初八子时,卒于孝武帝五十三年乙未八月十三日丑时,公妣同葬本邑六安门外。必达公世居雁门关,当时外族入侵频繁,战祸连年,民不聊生,因此必达公率家小逃难入舒。所以我文氏是雁门郡,由于文翁教化四川有功,因此我文氏是化蜀堂。
    著名学者欧远方,一九八五年七月十六日在安徽日报第三版发表文章“教育史上的一颗明星——文翁”,介绍文翁在教化四川的卓越功勋。西汉中央政府曾派钦差大臣到四川考察教化程度,大臣坐了马车到了成都郊区,遇到几个孩子在路上玩家家。侍从们叫孩子们赶快把竹棍瓦片甩掉让路,孩子们反驳说:“只有车让城,哪有城让车”之理,钦差回到下处,想了一想,不考察了,这里百姓的文明程度可想而知了。文翁才到四川,发水时,许多江塘中的鱼进入农田,咬吃禾苗,使庄稼欠收,群众报告给郡守,文翁看了以后对群众说:吃禾苗的叫鱼,人可以吃,发动群众下田捉鱼,改善了生活,保住了禾苗。由此可见一个连鱼都不知道吃的群众,通过文翁的几年教化,连孩子都有了这样的辩驳才能,可知文翁的教化能量了。
    文氏乃舒南旺族,人丁兴旺,生息繁衍,已至七十八世,聚居以枫香树为中心辐射全县各地,而且扩展到霍六桐庐及两肥,人丁有万余人。据家谱资料记载,历代先人,有随官员外任而定居陕甘;有因姻亲关系而迁往两湖及两河;有的为维持生计而搬往鲁晋;有的因天灾兵祸而逃亡至苏浙闽赣。二世祖士道、士廉两大房头,留居四川,没有回舒,由于山河阻隔,交通不便,均与本宗断绝了联系,人多的区域,另立了新祠(如江西吉安、安徽和县),人数少的地方也漏支失宗了,不管他们住在天涯海角,但只要他们承认是党公的后裔,即是我文氏一脉。
    宗族的繁衍,也与政局密切相关。1622年冬,大雪至次年春,深丈余,民多冻死。1641年夏,干旱、蝗灾,野无青草,人相食。十月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由英山、潜山、霍山、六安等地进攻舒城,与明朝政府县长张可拭、参将张一龙等激战於柏家岗、乌沙及县城,张献忠集中五营兵力,包围县城,至次年四月初二城破,改舒城为“得胜州”。接着是清军入关,明朝政府灭亡。在这兵祸连年的战争中,文氏宗谱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这几十年的天灾兵祸中,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老百姓连命都顾不了,哪有闲情保护宗谱,即有少数忠诚孝子,家族观念较浓的人,保存了一本两卷,也是与本支有关的资料。清朝嘉庆丙子年,群众才从天灾兵祸中缓过气来,战争的创伤,已完全恢复,政局稳定,生产发展,老百姓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时隔一百七十多年,由于兵祸灾荒,政局紊乱,老百姓无固定住所,因而家谱失修。有69世孙文仁礼(腾宵公)把族下各地仁人志士所抱残守缺的一本两卷集中起来加以整理编纂,尽管费尽心机,也难免有遗漏讹误之处。
    我文氏子孙,人才辈出,如43世孙文彦博,生于大宋兴国元年,丙子五月十六日午时,配一品夫人杨氏。赞语曰:其如有容兮,恢宏雅度;闻其语言兮,德音忠恕;身三位政事兮,总理庶务;雄才大略兮,风姿可诉。
    43世孙文同,字与可,号潼川,举博士,配夫人曾氏,公妣生卒年月不详,合葬于本邑三里街。赞语曰:气宇轩昂,形神太古,一代名儒,千秋圣辅,经著康成,传高皇甫,秋月晴云,襟怀莫伍。
    50世孙文辉,字天祥,生卒年月不详,配一品夫人欧阳氏。属党公后裔,江西吉安有祠谱可查。赞语曰:道配天地兮,盛德孔长;学贯古今兮,百世播扬;精忠匪懈兮,不事二王;成仁取义兮,惟我丞相。是抗元名将。他的正气歌: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2世孙文三俊,字毓秀,号萃川,生于隆庆元年,丁卯正月初九寅时,配陈氏,诰封宜人,生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二月初二辰时,公登万历二十八年庚戌进士,任浙江上虞县知县,崇祯七年曾捐银三百两,重修宗祠,寿终上虞。赞语曰:英姿杰出,耸然时立,有志崇先,诒谋燕翼,宗祠续修,咸赖其力,宰守上虞,克称厥职。
    71世孙文开元,清授文林郎,字志明,号晓山,生于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十一月初一日卯时,配夫人汪氏,生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七月初三亥时。赞语曰:仰维大德,迥出辱常,行能树表,名可为坊,指因似鲁,扇枕如黄,治家有道,处己温良,弊处苛政,额定漕粮,彪无惊吠,民悯难忘,先生之泽,遍及农桑,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由于清政府腐败,苛捐杂税特重,压得老板姓难以生存,他领导打漕米,官司胜了,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地方百姓为了崇敬他,在他的住处——白果树,用青石竖起了一座德政碑,两旁石柱上刻有:保障舒南照日月,留名皖北震乾坤,在舒南等于是一道衙门,群众有什么纠纷,只要经他裁决,群众都唯唯听命。
    72代孙文模寿,生于道光21年,辛丑正月十八日辰时,原配孙氏,生于道光20年,庚子二月初十子时,续配吴氏生于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十二月初十亥时,协镇都督府,尽先副将衔。字保全,号金山。赞语曰:胸怀韬略,定国安邦,靖兵莅政,惠及编氓。公卒于任所,咸丰政府,饬令各省,棺柩由甘肃转迁故里安葬。
    崇祯七年,在枫香树街南象鼻地,修建文氏祠堂,那时规模小,只有八间园舍。到清代嘉庆丙子年,由腾宵公领着,重修文氏宗祠,三道大门朝外开,北边门内是家庙,两进六间屋,进门是院子,两进屋之间,靠北山墙由两间包厢组成,后三间中间供螺蛳佛,北边龙王菩萨,南边是娘娘菩萨,前边摆放着为党公服务的执事,如大红伞、肃静、回避、金瓜、月斧、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中间是八字大门,门头上有文氏宗祠四字,一进门是两路共一脊的五间大屋,迎面正厅上悬着清政府赠送的一块大金匾“家国之光”。后面五间是祖先堂,祖先堂正中供着党公的神位,牌位约三尺多高,阔约二尺余,上面是圣旨二金字,两旁是两条金龙盘绕,中间凹下堂子,写有文翁之位。层层摆着历代祖先的牌子,牌子下面为鬼洞,分为五大房头,祖先千子的迎面刻着二十四孝的图案,南边门内是家校,也是两进六间屋,进门是院子,两进屋之间,靠南山墙上也是两间包厢组成,家校除供文氏子孙求学之外,周边百姓子弟也可入学就读。(祠堂是坐西朝东,房子的形状有图可供参考)
    民国初年,县知县李万机派兵到文冲“禁赌”,公差们为了敲竹杠,在文冲横冲直撞,在文氏祠内胡作非为,竟撞碎了“文翁牌位”。文氏族人文栋臣,认为是对先贤的大不敬,连忙命族人文模告,将摔坏的牌位拾起来作为证据,声言上诉李万机纵容部下“侮辱先贤,有伤风化”。李自知理亏,怕坏了官,请人疏通,赶制了新牌位,用四人大轿抬着,披红挂彩,鸣锣开道,亲自送往文氏祠。并恭恭敬敬的写了一副对联:

化蜀比中邦,看今史册昭垂,合邑全贤翁是祖;
家舒九百世,依旧人文叠起,同乡老族孰居先。


    挂在祖先堂前的京柱上,这样才平息了文氏族人的义愤。
    历代文人学士都有诗词赞颂文翁办学的功绩。


              宋代文学家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鸡酱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清嘉庆诗人      夏吟
              汉代遗庄存,秋深策骞来。
              断堤罾没浦,废寺碣生笞。
              文教移民俗,循良重吏才。
              斜阳间怅望,壮志惜成灰。

新安晚报1999年1月18日(南京艾煊曾著文,文翁石室)
    文中说:汉景帝刘治,派文翁到成都任蜀郡太守。舒城是春秋时的舒国,早已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四川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晚一些。翁上任后,感到四川文化落后,便选派一批聪颖的年轻官员,带着四川的土特产作束修,到京城长安向博学的文士们拜师求学。这批青年学成归来,文翁便委派他们到蜀郡各地当教师,这是中国第一批专职教师。原来华夏文风最盛的是齐郡,通过文翁十七年的努力,蜀郡文风大盛,人们便把齐蜀并称为两大教化之都。文翁办学,教化民众,深受四川人民的赞语,蜀地人把文翁和李冰并颂为“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汉武帝刘彻看到文翁办学成功,决定推广文太守的经验,下令全国普遍兴办文翁石室式的官学。
出土的汉代时刻画像中,有文翁讲学图。五代的后蜀孟昶曾用了八年时间,将文翁石室的材料《十三经》刻了几千块石头,让学生摹拓。现在还存着若干块,保存在博物馆。中国的第一所公立学校,曾多次更名,但校址不动,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奇迹。
    综上所述,文翁首创公学,在教化蜀民中,功绩是显著的。所以四川人,只知道有文翁,不知道有孔孟,全省到处都有文公祠庙,几乎家家都供着文翁神位,可见影响深远,铭刻民心。中央旅游局把文翁祠作为全国150多个景点之一,曾多次来函给文翁故里管理处(事实上没有这个机构)询问情况,海外华人如钟鼎文等问及文翁故里情况,我们作为文翁后人,感到惭愧,如果宗庙修复,景点齐备,招徕旅游,将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这是舒城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作者文良科系退休教师,解放前文氏宗谱五修主笔者。

文翁研究会 © 版权所有 2011您是第 479171 位访问者
联系人:菲菲  电话:0551-65317156  邮箱:wang_5488@126.com邮编:230088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