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会简介
公学始祖文翁
文翁研究集
文翁故里考
文翁功绩赞
文翁故事选
文翁后人榜
互动平台
联系方式
活动剪影
成果列举
话说文翁
网站名称:文翁研究会
联 系 人:菲菲
电子邮箱:wang_5488@126.com
联系电话:0551-65317156
联系传真: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
网站首页 >> 文翁研究集 >> 话说文翁
我国古代杰出的地方官——文翁

欧荣坤

    文翁是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作为一名杰出的西汉地方官,真正做到了“所居民富,所去民思”。班固在《汉书》中将文翁列为“奉职循理”的“良吏”、“清官”。“奉职循理”就是真正负责、按法办事的意思。在班固为之作传的六名清官中,文翁位居第一。据《汉书•循吏传•文翁》记载:文翁,庐江舒人(经考证为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人),姓文,名党,字翁仲。从小好学,通读史书《春秋》。汉景帝(公无前156—141年在位)末年,由地方上的小官被选拔为蜀郡太守。蜀郡范围并非指整个四川,而仅指现在以成都为中心的附近十五个县,当时的四川巴郡、蜀郡并存。作为古代杰出的地方官,文翁治蜀,主要功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化,培养官吏
    自秦代至汉初,由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行“挟书律”、禁止私人办学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化教育受到极大破坏,加之四川比较僻远,异族杂居,故文化教育落后,人的素质较低,“有蛮夷风”。文翁到蜀任职后,看到这种“学校陵夷”、“有蛮夷风”的文化落后现象后,决定通过教化、提高官员素质来改变这种现象。他首先选拔了地方上聪敏有才的小官张叔等十余人,亲自戒勉;然后将他们送到京城向博士学习(博士为通晓古今或专精一艺的职官)。学习的内容为“七经”和有关法令制度,“七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等。为了保障张叔等人的学习费用,文翁采取减少郡政府机关开支的办法以供张叔等人的学习之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翁还特意备了蜀地特产(蜀刀、蜀布),通过掌计簿的官吏送给京城饱学的博士,作为张叔等人求学的见面礼。足见文翁对培养地方官吏的高度重视。数年之后,文翁派出学习的官吏学成回蜀,文翁将他们安置在高级职位上。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他们的政绩或做地方官,或向上推荐。在向上推荐的人中,张叔最后被汉武帝封为扬州刺史。先秦至汉初,一直有“以吏为师”的传统,正直有才的官吏就是百姓最好的老师,文翁花大力气提高官员的素质来改变文化落后的现象、改变社会风气可谓措施得力。有人认为文翁派张叔等人到京城入太学,后返蜀做老师,这似乎并不准确。因为文翁为蜀郡守,不迟于公元前141年,而汉代的太学始办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按时间推算,文翁任蜀郡守比京城办太学至少早17年,据此我们可推论当时太学还未开办。而《汉书》明确说明文翁任蜀郡守即派张叔等人去学习,从张叔等人回蜀后文翁对他们任职情况以及后来这批人的发展情况看,他们都是做官,而不是当老师。
    二、政府办学,成绩卓著
    文翁办学之前,我国仅有官学和私学。官学为中央政府办的大学,为皇族统治者教育子女,培养后代,形成于西周。私学就是私人讲学,自立门户,盛行于春秋战国。而文翁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和财力开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开地方政府办学先河。他不仅在成都南郊开办了学校,而且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推动学校发展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1)修讲堂、建石室、筑礼殿。讲堂,即为教室,是授课之处。石室,即图书馆,为藏经之所,用汉白玉或花岗石建成以防火,后代学校虽历经变乱,但石室犹存,以致石室成为文翁所办学校的代称。礼殿,即为活动厅,是学生瞻拜之堂。当年文翁将三皇、五帝及孔子等先贤的画像刻于瞻拜之堂,要学生效法,以其激励学生。(2)保证学生入学和学习。文翁所办的学校面向蜀郡管辖的各县招生,而不仅限于贵族子弟或郡治所在地的成都。学生到校后,文翁以政府名义免除他们的徭役,保障学生能安心学习。(3)提高学生办事能力。文翁不仅要郡办学校的学生到官府实习政事,还经常带品学兼优的学生外出,考察政事,还让他们传达教令。(4)扩大影响,形成好学风气。文翁对学校高度重视,让学生在衙门别座上学习处理公事,还让学生在内室进进出出,将优秀的学生直接安排到郡县做官,有意让吏民知道学习的重要。蜀郡的吏民都能以进郡办学校为荣,有些富人还宁愿出钱进郡学学习。由于文翁高度重视教育,促进了蜀地乃至四川的文化繁荣。《汉书》记载到京城学习的学生和来自文化发达的齐鲁学生人数相当。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推广文翁的作法,各郡都要建立学校。据我国现存最早的西南地方志《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原是“蛮夷之邦”的四川,在文化学术上竞可以同历来文化十分发达的孔子、孟子的家乡齐鲁相比美。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郭沫若甚至认为四川之所以能出李白、苏轼这样的文豪也得益于文翁办学。
    三、治水除害,引水灌田
    文翁治蜀功迹远不止于重视教化、兴办学校这一方面,他治水除害,为民造福,在天府之国有口皆碑。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古代经常洪水泛滥,以至古蜀国的君主数次迁都也难免水患。古代四川人民迫切希望消除水患,变水患为水利,并与洪水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在古代四川治水的过程中,最著名的当数秦代蜀守李冰,他在成都平原及附近导江穿渠,建立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溉体系。接下来要数文翁开湔江。文翁开湔江是扩大都江堰内江灌溉区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湔江,一般认为即今柏条河,是都江堰水系内江灌溉区的三大干渠之一(三大干渠即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它从灌口较高的地方倾注平原,使大片的旱地得到灌溉,变成稳产保收的良田。据明代文献学家曹学佺《蜀中广记•成都守•灌县》引《永康军志》称“汉文翁为守,穿湔江水,堰流以灌平陆。春耕之际,需水如金,号曰金灌口也。“《华阳国志》记载:文翁“穿湔江口,灌繁田千七百万顷。”繁田,即今彭县、新繁县境内的大片土地。
    四、造福蜀地,光耀古今
    文翁远离桑梓,造福蜀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翁带领人民穿江灌田,使今天的成都人民仍在享受着他创建的这一劳动成果。文翁重视教化,兴办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美名。他所创办的学校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重点中学——石室中学(原成都四中),从文翁创办该校(公元前141)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这所学校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校史最长的这校。这所学校历经二千多年风雨而校址始终未改变,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足见文翁办学深远的影响力。在此后二千多年的学校发展史中,办好文翁石室,继承文翁的办学传统,重视教育一直被当地地方政府奉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文翁所办的学校在汉安帝永初年间遇火,后由蜀郡太守在原地按原样修复。明末遇火,在清初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四川巡抚力排众议,亲自主持重建文翁学堂。而从公元960年五代后蜀宰相主持在文翁石室刊刻石经起,直至宋徽宗宣和年间(约1123年)止,共用一百六十多年将儒学13经共约130多万字刻在石上。1959年,在周总理亲自关怀下,拓下石经,将拓片珍藏于北京图书馆。在二千多年的学校发展史中,石室培养的英才不胜枚举。如古代的杨雄、张宽、王褒、何武,清初的蜀中文坛“三李”(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现当代的郭沫若、李一氓、李劼人等。历史上很多名人都为文翁、为石室留下诗文,除前面提到的几位史学家外,还有唐代诗人卢照邻、岑参、裴铏,宋代文人欧阳修、宋祁、赵明诚,明代文献学家曹学佺等。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李约琴博士也曾与石室有缘。唐代诗人裴铏概括石室影响的《题石室》一诗是这样写的:


文翁石室有仪型,庠序千秋播德馨。
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犹霭旧时青。
人心未肯抛膻蚁,弟子依前学聚萤。
更羡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


    二千多年来,四川人民用多种方式表达了对远离桑梓、造福巴蜀大地的地方官文翁的无限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文翁死于蜀地,当时老百姓就为他立祠堂。每年前去祭祀的人很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众,有记录文翁石室讲学的场景,画像生动传神,这无非表明,人民希望文翁不朽。二千多年来,文翁石室几遭火灾,但石室学堂总是越建越好。因为在人民的心中,石室就是文翁的象征;办好教育,才有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办好石室,就是对文翁最好的纪念。
    前国家总督学柳斌在参观石室中学时题辞:“李冰治水,文翁化蜀。石室文风,光耀古今。”可以看作是对文翁功德、影响的较好的概括。

作者系文翁研究会副会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完中校长。

文翁研究会 © 版权所有 2011您是第 479207 位访问者
联系人:菲菲  电话:0551-65317156  邮箱:wang_5488@126.com邮编:230088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