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会简介
公学始祖文翁
文翁研究集
文翁故里考
文翁功绩赞
文翁故事选
文翁后人榜
互动平台
联系方式
文翁与教育
文翁与都江堰
文翁与巴蜀文化
网站名称:文翁研究会
联 系 人:菲菲
电子邮箱:wang_5488@126.com
联系电话:0551-65317156
联系传真: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
网站首页 >> 文翁功绩赞 >> 文翁与都江堰
文翁与都江堰

文翁开湔江


     文翁是西汉蜀郡太守,原籍庐江郡,即现在安徽的舒城县。文翁治蜀功绩昭著,千百年来为蜀人景仰和崇敬。他首兴文教,开创了四川一代新风,为四川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传成都石室中学就是当年文翁讲学的遗迹。当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看到石室文翁壁像漫灭时,还特地吟诗感慨了一番。他说:“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
    然而文翁治蜀,功绩远不止于兴办文教事业这一方面。他治水除害,引水灌田,为民谋利造福之功并不比西门豹治邱逊色。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都江堰灌溉水利网未形成之前,洪水经常泛滥,以致古蜀国的君主数次迁都也难于避免水患。古代劳动人民迫切盼望消除水患,变水患为水利。四川劳动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同洪水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古代四川在治水过程中,先是蜀相开明率领劳动人民开玉垒山,并在湔水(今白沙河)下“东别为沱”,凿开决口,分引岷江之水入江沱(沱水),出金堂峡,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见《蜀王本纪》)。接着蜀首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领导广大劳动人民创建了排灌结合的都江堰,并在成都平原及其附近导江穿渠,初步奠定了都江堰的灌溉体系。再加上西汉文翁开湔江口以灌繁田,到东汉又有人穿望川原(即今新开河)以灌广都田。于是一个以都江堰为枢纽的,由绵远河(古称绵河)、石亭河(又名石亭江)、湔水(今清白江)、岷江、西河、斜江、南河(又名大南河)等七条河流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灌溉渠网在汉代基本形成。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独享“天府之国”的盛誉。
    文翁率领劳动人民开湔江口,时间是在西汉孝文帝后元年间(约公元前一六三年至一五七年)。湔江经过近人的一再考察,就是现在的蒲阳河。对文翁“穿湔江口”,可说是众口一词毫无疑义。但是,对河流的起止走向却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穿湔江口”,即凿开三石洞口(今灌县城内的三泊洞河),穿渠经蒲村,入于今蒲阳河、清白江。另一种意见认为:湔江,又称外江,自灌县太平堤下鱼嘴与北条河(又名柏桥河,即郫江)分水后向东北流,再折向东南流入彭县,与关口流出的湔水(现称清白江)相会于石坝子,这就叫“穿湔江口”。再一种意见认为:湔江发源于灌县西湔堰,分沱江东流,分流处有灌口山,东经崇宁县、彭县、新繁县、新都县,至广汉县东南会于沱江。
    尽管在起止走向等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但对文翁“穿湔江口”的评价都很高。文翁开湔江口是扩大都江堰内江灌溉区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他领导劳动人民开凿的这条人工河,是都江堰水系内江灌溉区的三大干渠之一(三大干渠即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它从灌口较高的地方倾注平原,使大片的旱地得到灌溉,变成稳产保收的良田。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穿湔江口,灌繁田千七百顷”。又据曹学佺《蜀中广记•成都守•灌县》引《永康军志》称:“汉文翁为守,穿湔江水,堰流以灌平陆,春耕之际,需水如金,号曰金灌口也”。由此可见,文翁开湔江口对四川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汉代的繁田,不能顾名思义认为就是今天新繁县的农田,而是指西汉时繁县的农田。西汉的繁田,在今彭县城关镇以西的地方。
    在距今二千多年前,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地方的郡守,领导劳动人民修起了灌溉农田一千七百顷的人工河,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它可以同数十年后,汉武帝大兴水利时所建的可灌农田数千至万顷的漕渠、龙首渠、六渠、灵轵渠、成国渠、湋渠、白渠互相媲美。乃至在今天,人民还享受着文翁率领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这一劳动成果。
出自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出版的《四川古代科技人物》


都江堰碑

都江堰纪念碑

都江堰文翁像

从都江堰大坝看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庙内文翁像前的记叙牌

文翁研究会 © 版权所有 2011您是第 476181 位访问者
联系人:菲菲  电话:0551-65317156  邮箱:wang_5488@126.com邮编:230088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621号绿城桂花园